人社部一紙文件在心理圈炸開了鍋——實行了17年的心理咨詢師分級考試制度正式取消。很多想入行的朋友慌了神:"考試都沒了,我還怎么當咨詢師?""之前考的二三級證書還有用嗎?"作為從業8年的心理咨詢師,今天就跟大家嘮透這個政策變化。
先說重點:取消的是"國家統考",不是取消行業準入。現在改成行業協會和培訓機構自主認證,就像教師資格證改革后的模式。這意味著三件事:第一,證書含金量更看發證機構的權威性;第二,實操能力考核比重加大;第三,繼續教育成為硬性要求。
現在想入行的朋友要注意這三個新門檻:
1. 選證要認準中科院心理所、中國心理學會等5家官方背書機構
2. 必須完成至少200小時的個案督導記錄
3. 每年要修滿40個繼續教育學時
有個真實案例:我學員小李去年考了某機構證書,結果發現不被社區心理咨詢站認可,后來重新參加中科院的培訓才順利入職。所以選培訓機構一定要看它是否與權威協會有合作。
對于已持證的老咨詢師也別慌,現有證書依然有效,但建議參加危機干預、家庭治療等專項培訓提升競爭力。就像開餐館要不斷更新菜單,我們這行也得持續升級"技能庫"。
政策過渡期到2025年底,這期間各機構認證標準可能還會調整。建議大家關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官網,或者直接咨詢當地衛健委獲取最新信息。
對了給新手三個實在建議:優先選擇帶實習的培訓課程;重點修煉傾聽共情能力;盡早確定兒童咨詢或婚戀咨詢等細分方向。記住,這行最終靠的是真本事吃飯。

考過心理咨詢師二三級證書的,現在該怎么辦?
一、先潑盆冷水:證書不是上崗證
得先認清現實:二三級證書只是敲門磚,現在想靠這個直接開咨詢室接個案,基本沒戲。就像學醫的拿了畢業證還得規培,心理咨詢這行更看重實操經驗。現在很多機構招人,看的是你做過多少小時個案,有沒有督導記錄。
二、三條腿走路攢經驗
1. 公益組織當"心理志愿者"
社區心理服務站、青少年熱線這些地方常年缺人手。別嫌補貼少,這里能接觸到真實的來訪者。每周接兩三個電話咨詢,半年下來就能攢夠基礎時數。記住,每次咨詢后一定要寫記錄,后期應聘用得上。
2. 找個靠譜師傅帶
北上廣深有很多心理咨詢工作室招見習生。我朋友當初在深圳某機構,前三個月就是跟著資深咨詢師做助理,從整理案例記錄開始,慢慢參與咨詢方案討論。雖然前半年基本拿的是實習補貼,但能現場觀摩大咖怎么開展工作,比看書管用多了。
3. 線上平臺練手
現在有些心理類APP招傾聽師,比如XX傾聽、XXX樹洞。這類平臺對新手比較友好,主要做情緒疏導而不是深度咨詢。注意選有專業督導的平臺,別去那些純聊天軟件,既學不到東西還可能踩坑。
三、持續充電別停手
每年至少參加2個實務工作坊(家庭治療、沙盤游戲這些實操性強的最吃香)
定期找督導比你埋頭苦干強十倍,新手建議選認知行為或人本取向的督導老師
關注中科院心理所這類權威機構的繼續教育項目,有些課程能抵繼續教育學時
四、兩條腿走路更穩妥
不建議全職all in心理咨詢。可以考慮:
學校心理老師(有寒暑假方便進修)
HR方向(員工EAP項目需要心理背景)
自媒體科普(抖音、小紅書做心理知識博主)
社區工作者(結合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)
五、這些坑千萬別踩
1. 警惕"包就業"的培訓機構,多半是讓你拉人頭買課程
2. 別急著報上萬的進階課,先確定自己想走哪個流派
3. 新手別碰危機干預、重度抑郁等復雜個案,容易出事
4. 督導費不能省,找300-500/次的性價比最高
現在武漢、杭州等地已經開始試點心理咨詢師登記制度,未來行業肯定會越來越規范。趁現在抓緊積累個案經驗,等政策明朗了,你就是有準備的"老人"了。這行急不得,像煲湯得慢慢熬,前三年可能看不到明顯收益,但堅持下去的,后來都成了機構搶著要的香餑餑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