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剛入行的心理咨詢師朋友找我訴苦,"姐哈,有個男來訪者做完咨詢非要擁抱,我該不該同意?"這讓我想起從業十二年間,幾乎每個咨詢師都會遇到的難題——當異性來訪者提出身體接觸請求時,我們該如何應對?
記得2018年我在某三甲醫院心理科工作時,科室主任分享過一個典型案例,某女性咨詢師長期接受男來訪者的擁抱請求,結果對方產生移情,導致咨詢關系完全失控。這個案例后來成為我們崗前培訓的反面教材,也讓我開始系統研究這個敏感話題。
目前業內對這個問題存在兩種聲音,一派認為適度身體接觸能增強咨訪關系,另一派堅持必須嚴守邊界。根據中國心理學會最新倫理守則,咨詢師應避免與來訪者發生身體接觸,但實際操作中確實存在灰色地帶。比如遭遇重大創傷的來訪者情緒崩潰時,遞張紙巾和輕拍肩膀的界限在哪?
結合我處理過的37個類似案例,個人覺得出三條黃金準則,
第一,"先問診再判斷"。有位同行分享過,當來訪者第5次咨詢突然要擁抱時,他引導對方描述此刻感受,發現其實是分離焦慮的投射。通過語言引導化解了肢體接觸需求,這才是專業做法。
第二,"替代方案要備好"。可以準備毛絨玩具、減壓球等替代物,遇到情緒激動的情況就說,"我理解你現在需要安慰,要不要試試抱著這個靠墊?"
第三,"記錄備案不能少"。某機構咨詢師在婉拒擁抱請求后,來訪者投訴其"冷漠無情"。幸虧咨詢記錄完整記載了每次處理過程,最終順利通過倫理審查。
我強調一點新手咨詢師,遇到這三種情況必須堅決拒絕,1.來訪者帶有明顯曖昧暗示 2.反復提出身體接觸要求 3.咨詢已進入結束階段。去年某網絡平臺曝光的咨詢師被投訴事件,就是因為在咨詢尾聲接受了來訪者擁抱,導致后續糾纏不清。
有位從業20年的督導老師說得好,"咨詢室里的溫暖,應該通過專業能力傳遞,而不是體溫。"這句話我一直記在督導筆記的扉頁。確實,守住專業邊界看似冷酷,實則是對雙方最好的保護。

心理咨詢中可以說善意的謊言嗎?
一、“善意的謊言”真的能幫到人嗎?
有人覺得,心理咨詢師和醫生一樣,如果直接告訴患者“情況不樂觀”,可能會打擊對方的信心。比如,一位重度抑郁的來訪者反復問,“我這輩子是不是好不了了?”如果咨詢師回答“確實很難”,可能會讓對方更絕望。這時候,說一句“只要你堅持治療,一定能好轉”似乎更“溫暖”。
但問題在于,心理咨詢的核心是建立真實、信任的關系。如果咨詢師為了短期安撫而隱瞞真實判斷,可能會讓來訪者產生錯誤的期待。比如,有的來訪者聽到“一定能好”后,誤以為咨詢師有“特效方法”,結果發現進展緩慢時反而更失望,甚至對咨詢師失去信任。
二、哪些情況下容易踩坑?
1. 過度保護來訪者
有些咨詢師擔心來訪者承受不了真相,比如發現對方有嚴重的人格障礙傾向,卻只說“你只是情緒有些波動”。這種避重就輕的回應,可能耽誤來訪者尋求更深度的幫助。
2. 用謊言回避難題
比如來訪者問,“您是不是覺得我很失敗?”如果咨詢師立刻否認,說“沒有的事”,反而可能堵住了深入探討的通道。其實,更好的方式是問,“你覺得‘失敗’具體指什么?”通過對話引導對方自我覺察。
3. 把“安慰”當“技術”用
有的咨詢師習慣用“一切都會好起來的”“你比很多人強了”這類話術,但這些更像是朋友間的安慰,而非專業的心理干預。長期如此,反而讓咨詢流于表面。
三、不說謊,還能怎么做?
真正的“善意”,不一定靠隱瞞真相來實現。心理咨詢中有更專業的方法,
把“結論”變成“過程”
當來訪者追問結果時,可以回應,“恢復的速度因人而異,我們可以一起看看哪些方法適合你。”既避免武斷判斷,又強調合作的可能性。
坦誠局限,但給出支持
比如,“我現在還不能確定你的問題需要多久改善,但我會陪你一起面對。”這種回應既保持真實,又傳遞了安全感。
區分“事實”和“感受”
如果來訪者的想法明顯脫離現實(比如“所有人都在嘲笑我”),咨詢師不必附和,而是溫和地說,“我聽到你覺得別人對你有看法,你愿意具體說說發生了什么嗎?”
四、特殊情況怎么辦?
當然,有些極端情況可能需要靈活處理。比如,當來訪者有自傷傾向時,咨詢師如果承諾“絕不告訴別人”,反而可能危及對方安全。這時候,如實告知保密原則的邊界(“如果你的安全受到威脅,我需要聯系相關人員”),才是真正的負責。
再比如,面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詢,父母可能會追問孩子的情況。咨詢師不必撒謊,但可以堅持專業立場,“我會在保護孩子隱私的前提下,和您一起支持他的成長。”
說到底,心理咨詢中的“誠實”不是冷冰冰的真相,而是帶著尊重的透明度。與其糾結“能不能撒謊”,不如思考“如何用真實的信息促進療愈”。好的咨詢師就像一面鏡子,既要照出來訪者真實的樣子,也要讓對方感受到鏡中的自己值得被接納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